2018年度臺州廣播電視新聞獎近期評比結束。在媒體格局急劇變化,媒體融合實質性推進的大背景下,作為年度優秀作品,臺州市臺以及各縣市區的參評電視作品也呈現出這種趨勢,引出對媒體多樣化的背景下,傳統媒體做什么,怎么做的思考。
1、動態性題材不再引人注目,重要題材、以及獨特的角度被高看一眼。往年評比中,消息類的動態題材占大多數,如各種開工竣工儀式,各種有視頻記錄的現場新聞等。今年的評比短消息也以這類題材居多,但評委的評分都不高。動態題材不被看好,實際上就是媒體分工的結果。前幾年,時效性快、有現場畫面被稱為電視媒體的優勢,只要你拍到現場的精彩視頻,或者拿到監控畫面,往往都能得獎。而現在這兩個優勢都已被互聯網所取代,一般動態事件首發媒體往往不是電視,人們獲取現場短視頻的途徑也是以手機端為主,所以電視再把時效和現場感作為賣點,顯然不合時宜?,F在電視的優勢在于主流媒體的背景和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所以那些比互聯網傳播站位高那么一點、挖掘深那么一點、角度新那么一點的作品才是電視臺拿得出手的作品。
這屆評比短消息評委一致給與好評的是仙居臺選送的《庫區房屋延遲拆除,只因乳燕還未離巢》,因為房檐下的燕窩里還有乳燕沒有長大,如果拆了房子沒了燕窩,這批新生的燕子都會夭折。于是工程指揮部決定推遲原定的拆遷時間,等燕子長大飛走以后再拆房子。這條新聞從一個小題材切入了綠色發展的大主題。長消息一等獎給了本臺選送的《3個月32個項目,“最多30天”,臺州企業投資項目審批速度“跑近”世行最高標準》。這篇消息聚焦“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的重點難點,對推進改革和經濟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2、精品化是電視作品轉型的方向。這次送評的有一大批精品力作,尤其是連續系列報道、新聞專題和社教專題。本臺選送的新聞專題《一份扶貧“紅頭文件”的重立》,得到評委的交口稱贊,堪稱完美的作品。這件作品說的是仙居縣發了一個扶貧文件,旨在解決農村特貧戶的建房補助問題,但按照文件中列出的條件,真正的特貧戶卻因為出不起自負的那部分資金,反而得不到補助。仙居縣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后廢止了這份文件,并出臺新的文件。作品反映出在精準扶貧過程中,有關部門以人民的利益為重,敢于認錯,敢于擔當負責的精神。非常難得的是,作品涉及的事件時間跨度將近一年,全過程都有鏡頭記錄。就這么一篇作品,記者跟蹤拍攝了將近一年時間。
這次選送的也有幾件作品是評委流著眼淚看完的,比如本臺選送的《最后的心愿》,記錄愛心水手龔桂芳臨終還是牽掛資助困難學生?!?ldquo;截癱女孩”苗苗的高考之路》,講述截癱女孩苗苗在她母親幫助下堅強生活和求學的故事。這些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作品,靠的是專業記者長時間深入的采訪和精益求精的制作,它只能出自專業媒體,也讓我們在全媒體時代看到了專業媒體人的努力和價值。
3、全媒體多渠道覆蓋是當下傳播取得效果的必由之路。眼下電視臺記者采制的作品,如果僅僅在電視上播出,而不在互聯網平臺和手機端分發,很難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尤其是輿論監督類作品,往往因為傳播不到位而起不到輿論監督的作用。這次本臺選送的連續報道《貧病家庭禍不單行,幼童玩游戲被扣萬元》,題材不大,作品有很多瑕疵,但評委仍然給了高分。這篇作品得獎主要就是因為進行全媒體分發,因為涉及到的輿論監督對象不是本地公司,僅僅在本地電視節目播出,對方不會當回事,所以在本臺播出的同時,還發到央視、搜狐、今日頭條等平臺,多渠道的傳播對游戲公司和手機廠商產生了壓力,最后得以退款,游戲公司還發動內部捐款,見證了全媒體傳播的效果。
本次評稿也有一些讓人遺憾的地方。首先,輿論引導、輿論監督類作品欠缺。多媒體帶來輿論場的紛繁復雜,主流媒體重要使命就是正本清源,引導輿論。2018年民營經濟處于輿論風口,臺州作為全國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媒體這方面輿論引導的作品并不多,而且在時間上滯后。輿論監督也是主流媒體體現權威性的重要載體,但這次送評的輿論監督作品也不多,好像比往年更少。其次,仍有相當一部分作品的制作水平停留在上個世紀。聲畫兩張皮,沒心沒肺的配音加上沒有任何節奏感的畫面,甚至連畫面的同期聲都不保留。在如今抖音作品都這么精彩的時候,專業媒體再拿這樣的作品來評比,未免讓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