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大家的工作很緊張,效率也很高。把廣播電視政府獎的所有項目,就在兩天之內給完成了。而且不是潦潦草草地看過、聽過,而是都非常認真的看和聽。像電視紀錄片節目,有的雖然片子長達二十分鐘,我們也是從頭至尾看下來的。在看和聽節目的過程中,評委們都有即興的討論和交流,其實,大家很多的評價,甚至是一針見血的真知灼見,都在即興交流的過程中發表過了,已經取得了互相啟發的效果了。老夫子讓我評獎結束之后再說說,我也沒有什么新的意見。好在大家對節目都已打過分了,我就說說存在的問題,不會影響提到的一些節目的成績。
首先,從整體上來說,與新聞獎的各個項目相比,我們(既包括臺州臺,也包括縣市區兄弟臺),對于政府獎的重視程度是嚴重不夠的。這也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投入少,既沒有專門的隊伍從事政府獎項目的生產,更談不上資金之類的物質投入。過去我們電視臺,包括我原先在黃巖臺工作,節目框架拉得比較開,除了新聞部,還有專欄部,文藝部,后來到了臺州臺,臺州臺那時盡管還比較弱小,但除了新聞中心,也還有社教部、文藝部的設置?,F在講究運行成本,那些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的節目都砍掉了,沒有了隊伍,沒有了陣地,就沒有了內容生產。所以第二個方面的體現就是產出少了,甚至沒有產出。省局規定的政府獎各項目,我們臺州缺項很多,即使勉強不缺項的,也是數量不足,質量低劣,濫竽充數而已。
前面這是我從反面來看我們政府獎項目的創作狀況,令人沮喪。但事物總是辯證的,如果我們從正面來看,我們今天的薄弱之處,恰恰正是我們以后的成長空間。只要大家都重視起來,我們可以在政府獎的廣闊空間收獲多多。
下面我再具體說說對一些項目的意見。按評獎的順序,先說服務類節目。不能說大家送評的節目不是服務類,而是指服務的價值。其實,我們臺里有不少服務價值很大的欄目,如電視一套的《大民討說法》,電視二套的《老娘舅》,電視三套的《山海經》,它們幫助老百姓排憂解難,節目在老百姓中的口碑很好。經常有老百姓送錦旗到欄目組來。我就很奇怪,我們各頻道怎么不送這些為民造福的節目,《藥膳來了》或《你的家我來裝》,怎么能跟維權類節目相比呢?
再說電視文藝專題片,好多臺都沒搞清什么是電視文藝專題片,以至于有的臺把不是電視文藝專題片的節目送了過來。關于電視文藝專題片的要求,我想只說一點:就是節目要體現文藝性。題材是很廣闊的,可以是文藝家的文藝人生,也可以是一項有創意、有價值的文藝活動,當然也可以是對某種文藝現象的觀察和思考。
三是關于電視文藝藝術片和電視文學節目。一些送評的臺也沒搞清楚這兩者的特性要求。我的理解,電視文藝藝術片,除了節目創意,主要講究的是鏡頭畫面的唯美性,它對攝像的要求特別高,要求每一幀畫面都是美的,都有美的意境。
至于電視文學,具體會表現為電視散文或電視詩,除了對畫面的美感要求外,還強調文字的表現力,也就是文學性,詩性或者說是詩意。
四是關于電視文藝的綜藝節目,其要點一在文藝,所以仙居的烹飪大賽無法給獎。要點二是它的綜藝性,所以玉環臺的故事會也只能排除在得獎之外了。
五是關于紀錄片。紀錄片就像新聞類當中的消息一樣,是政府獎中最基本、也最見基本功的節目類型。在此次的評獎中,還是這個項目好節目最多,說明各臺對紀錄片創作還是比較重視的。但問題是,我們只能做小作品,微紀錄片啊,短紀錄片啊,我們沒有長紀錄片,沒有系列紀錄片。紀錄片一般被視為一個臺綜合實力的體現,沒有大節目,我們就無法說自己是強臺。
接下來應該講到播音主持,但我是外行,這個話題應該由小雅總監來說。
我就說這些。關于廣播的政府獎,因為剛剛評過,我還來不及整理,但有些關于電視政府獎各項目的意見,同樣可以供廣播人參考。
我就說這些。說得不對,請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