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廣電集團深化新聞立臺實踐
章巧明 林堯增
摘要:當下,傳播格局、媒體生態變化劇烈,媒介競爭日益激烈。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下降,傳統主流輿論被分化。在新時代,面對城市臺發展困境,只有立足自身職責使命,堅持新聞立臺,積極融合轉型,才能鞏固和提高主流媒體地位,贏得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臺州廣電集團深化新聞立臺工作實踐,從堅守初心,提高新聞供給力;守土有責,提升新聞引導力;融合創新,增強新聞傳播力等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新聞立臺 供給力 引導力 傳播力
當下,傳播格局、媒體生態變化劇烈,媒介競爭日益激烈。一方面,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樣態層出不窮,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下降;另一方面,輿論場紛繁復雜,媒體綜藝為王,娛樂至上甚囂塵上,新聞類節目被弱化、矮化、邊緣化,傳統主流輿論被分化。在新時代,面臨新形勢,作為量多面廣的城市臺,如何在當前輿論格局下,認真履行好自身職責,安身立命,實現可持續發展?唯有新聞立臺。近幾年來,臺州廣電集團以新聞立臺課題為載體,從提高供給力,提升引導力,增強傳播力上下功夫,鞏固和提高了主流媒體的地位,有力提升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
一、新聞立臺就是要堅守初心 致力于提高新聞供給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告誡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也是對我們新聞媒體提出的期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更有過48字深刻闡述,就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48字,就是媒體和媒體人的初心,是我們的職責與使命。城市臺作為黨的“喉舌”,做好新聞宣傳,是首要職責,應有之義。因此,新聞立臺最重要的是要堅守媒體初心,自覺履行責任,首要任務是提高新聞產品的有效供給力。
對廣電媒體來說,新聞、綜藝、電視劇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自身的三駕馬車。但在當前激烈與復雜的媒體與輿論生態面前,不少廣電臺迫于生存壓力,把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時段,讓位于綜藝市場,廣電新聞節目被輕視,導致廣電主流輿論引導力的下降。要提高新聞產品有效供給能力,首先要守好陣地,強化媒體屬性,回歸新聞本位。臺州廣電集團在新聞立臺工作中,以建設新聞傳播主陣地為目標,連續四年持續推進節目調改,從清晰頻道定位入手,大力加強新聞節目帶建設,加強新聞節目集群的打造,形成以時政類《臺州新聞》、民生類《新聞110》、財經類《臺州財經報道》、維權類《大民討說法》和輿論監督類《臺州深觀察》為代表的綜合新聞節目帶;以《山海經》、《阿福講白搭》、《老娘舅講案》、《大戲棚》為代表的鄉土新聞節目帶;以《唐詩來了》、《朗讀臺州》、《文藝現場》、《和合文化》為代表的文化新聞節目帶。新聞類節目占到集團節目總量的80%左右,實現了新聞傳播本位的回歸,集團新聞宣傳主陣地、主渠道地位進一步凸顯,新聞宣傳整體戰斗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得到明顯的提升。
新聞供給能力不僅體現在節目的供給規模上,更體現在節目的供給質量上。面對快速發展、日益活躍的新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城市臺,在新聞傳播理念、內容、手段、形態上,相對傳統、落后,缺乏新聞產品供給的有效性。臺州廣電集團以建設創新型主流媒體為目標,加大新聞宣傳改革力度。在內容建設上,我們強調“頂天立地”。 頂天,就是要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務大局,凸顯權威,彰顯主流,加大時政新聞、重大主題報道內容、形態、渠道、手段改革創新。近幾年來,集團每年都推出20組以上重大主題報道,開設近30個主題專欄,組織兩到三次全媒體大型活動,有力地推進了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去年,受到市領導批示肯定30多次。立地,就是圍繞受眾,強化服務,做好輿論引導,從優化節目、欄目結構,推進新聞表達創新等入手,突出本土性、服務性、深度性、思想性,做深、做透、做強、做優本土民生新聞?!缎侣?10》、《大民討說法》、《臺州深觀察》、《山海經》、《阿福講白搭》等節目,廣受百姓歡迎,保持良好的收視率。在渠道建設上,我們強調融媒體傳播,充分整合集團廣播電視、微信矩陣、網站、融媒體客戶端平臺資源,延伸傳播鏈條,擴大傳播視角,初步形成了“新媒體首發、全媒體跟進、融媒體傳播”的新型傳播格局。在表現形態上,我們強調新聞的事件、現場、故事等屬性,強化畫面、聲音、直播等廣播電視特色,讓新聞更有動感,更好聽好看。近年來,我們以供給側改革思維,尋找問題,揚優棄劣,補好短板,加大新聞宣傳改革力度。重點抓了兩個環節:一是頻道資源互通、整合、共享問題。整合集團廣播、電視、網站、微信公眾號、融媒客戶端等集團媒體資源,對重大會議、重大活動、重大事件、重大主題報道,進行聯合兵團作戰,全媒體直播、聯播,發出主流輿論強音。二是加強集團直播帶建設。直播是廣播電視的最大優勢,但過去卻一直被忽視。近年來我們圍繞臺風、暴雨、冰雪等重大自然災害,文大媽走失、外地民工救援、溫嶺廠房倒塌等突發性公共事件,進行全媒體或分頻道、頻率直播,收到了非常好的傳播效果。
為了提高新聞有效供給力,我們著重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節目品牌化和創優常態化建設。通過四年多努力,《臺州深觀察》躋身浙江省新聞名專欄,《新姊丈走臺州》被評為浙江省十大電視創新節目,《山海經》被評為浙江省優秀對農節目,有103件作品獲省級以上新聞獎,其中3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1件作品獲中國廣播影視大獎。
二、新聞立臺就是要守土有責 致力于提升新聞引導力
比起新媒體,公信力是傳統媒體與生俱來的優勢,尤其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特別是微博、微信等自媒體風起云涌,輿論場紛繁復雜的當下,受眾對傳統媒體更有信賴感。2012年以來,《小康》雜志連續開展媒體公信力調查,在各類傳統媒體、新媒體中,電視媒體公信力始終處于首位。公信力就是引導力,它不僅是新聞立臺之基,更是新聞立臺之魂。作為城市廣電,就必須堅守陣地,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致力于提升新聞輿論引導力。在新聞立臺實踐中,我們始終堅守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不斷提升自身的輿論引導能力。
提升引導力離不開輿論熱點引導。關注社會熱點,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是媒體的重要社會責任。在改革深水期、社會轉型期、利益調整期,各種困難、矛盾、問題突出,而互聯網時代,社會上各種新媒體、自媒體大量信息亂花迷眼,真假難辨,有的懷不良意圖,有的造謠生非,有的以訛傳訛。而此時的受眾,對傳統媒體有高度的信賴和期待,需要傳統媒體積極發聲引導。這些年,臺州百姓關注的環保、房價、入學、就醫、公交等都發生過一些熱點輿情,我們努力做到第一時間發聲,積極釋疑解惑,還原事件本質,引導百姓化解情緒,在政府與百姓間起到“橋梁”作用。去年暑期,臺州溺水事件頻發,一時謠言四起,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我們在做好報道的同時,聯合公安、教育多個部門,策劃拍攝制作了防溺水科普節目。作品用科學實驗的方式,客觀地展現了野泳的危險性,同時將營救溺水人員的正確方法及自救的方式方法都一一進行了展示。本片制作完成播出、上線后,視頻網絡點擊量達到280萬次,圖文鏈接瀏覽量也達60萬以上,微信公眾號單篇文章10萬以上。
提升引導力離不開輿論監督。2014上半年,我們開設了一檔時長十五分鐘左右的電視輿論監督節目《臺州深觀察》。節目開播以來,始終秉持“以建設性輿論監督推動中心工作落實”的理念,始終堅持深度調查、讓事實說話,始終堅持受眾互動、評論引導,圍繞高質量發展、美麗臺州、治水、治違、重點工程建設、文明城市創建等重點工作開展建設性輿論監督,實現了政府決策、媒體監督、社會監督的良性互動。近四年來,欄目直面民生問題一千多個,整改率達七成以上,真正做到了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輿論監督跟進到哪里,輿論引導服務到哪里,成為市委、市政府推動工作的有效抓手。
提升引導力更需要直面突發事件,回應受眾關切。近年來,臺州發生了天臺火災、玉環火災、溫嶺廠房倒塌等突發事件,一時成為全國輿論關注的熱點。我們在市委宣傳部門的支持下,都在第一時間,報道事件真相,報道事件處理的過程,報道黨委政府的聲音,及時回應受眾關切。對一些事關廣大百姓利益的公共事件,我們發揮廣電優勢,進行全程直播報道。3年前清明節前一個晚上,市區一輛海鮮運輸車不慎遺落一箱劇毒的河豚魚并被路人拾走,如果誤食,后果不堪設想。集團各電視廣播頻道迅速關注,交通廣播持續3個多小時現場同步直播,跟蹤事件進展,與廣大市民進行互動,起到了積極的動員作用。隨即,一場關乎生命的“全城尋魚行動”迅速拉開。到當晚近12時,丟失的河豚魚找到。這一報道,體現了一個城市的溫度,彰顯了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感,也彰顯了媒體的公信力、引導力和影響力。
三、新聞立臺就是要融合創新 致力于增強新聞傳播力
新聞產品的供給力、新聞宣傳的引導力,最終是要靠媒體的傳播力來實現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對傳統媒體來說,新媒體的興起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新媒體一方面分化了傳統媒體市場,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傳統媒體的自醒,增強了傳統媒體在新聞宣傳理念、手段、形態、載體等改革的緊迫感、自覺性,更在傳播平臺、技術、新聞生產流程等各方面,給傳統媒體提供了學習、借鑒、吸收、融合的便利。在當前媒體生態格局下,唯有積極擁抱新媒體,融合新媒體,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傳播力。
在新聞立臺實踐中,我們提出了建設創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不斷探索城市廣電融合新路,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融合創新轉型步伐,努力做強傳播平臺,健全傳播體系,增強傳播能力。
增強傳播力,首先體現在報道理念和手段的提升上。在重大主題報道、重大突發事件、重大熱點引導等報道上,我們強化互聯網思維,讓節目結合臺州在線網站、無限臺州融媒體端,以及頻道微信,主動設置話題議題,加強與受眾互動,激發視聽眾的參與意識,進而提升新聞傳播的影響力、吸引力和輻射力;對重要節目、重大活動,我們整合集團廣播電視及新媒體資源,通過多種報道載體、報道形態、報道手法的融合,進行“兵團作戰”,齊聲發力,形成輿論合力。集團舉辦的六期《全媒體問政》節目,以電視直播為主體,廣播、網站(微信、微博)及手機APP聯袂,多渠道互動、多視角觀察、多維度聚焦,實現群眾參與、互動交流,達到傳播效率和社會關注的最大化。第一期節目有500多位市民打進問政熱線,5000多名網友通過新媒體參與互動,大量受眾通過熱線、微博、微信留言,提出問題和參與現場問政活動。索福瑞收視調查數據顯示,《全媒體問政》收視率為4.1,網站實時數據顯示,全媒體問政節目和論壇當晚閱讀(瀏覽)量達到20萬人次;在新節目研發上,我們積極嫁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優勢,開發融媒體節目。電視新聞綜合頻道聯合集團新媒體客戶端“無限臺州”,對重大新聞事件、重要政府活動開展常態化融媒體直播,并開設每天時長半小時的《直播臺州》電視節目,形成新媒體首播、全媒體跟進的新型直播格局。今年以來,已開展融媒體直播活動140多場?! ?
融合創新,必須以平臺建設作為支撐。平臺是基礎,只有做好做強平臺,融合傳播才更加強健有力,更好的發出主流聲音。近年來,我們在加強廣播電視傳統平臺建設的同時,加強了集團新媒體體系建設。頻道層面,重點加強微信矩陣建設。目前,集團11個微信公眾號關注量突破120萬,其中電視文化生活頻道達到了42萬,交通廣播微信綜合指數在全國地級電臺中排名前三位,全國電臺中排名前十五位。集團層面,重點培育融媒體客戶端“無限臺州”。集團提出把“無限臺州”建設成為臺州最具影響力、最具服務力、最具商業價值的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實施 “三網三屏”與區域廣電媒體融合一體化戰略。經過一年多努力,目前,“無限臺州”注冊用戶已達75.8萬。
在新聞立臺實踐中,集團把全面、系統、深度融合體系建設,作為媒體融合的最重要目標進行謀劃。我們認為,媒體融合不是簡單的各類平臺相加,只有全面的、系統性的、深度的相融,才能在融合中實現傳播能量的裂變提升。我們著重抓了一支隊伍、一個平臺、一個體系建設。一支隊伍,就是整合新聞中心與新媒體發展中心,組建融媒體新聞中心,努力把這支隊伍培養成為集團媒體融合的主力軍、先行軍;一個平臺,就是我們建設了融媒體云平臺(中央廚房),并以此為核心,進行全集團的采編播生產流程再造;一個體系,就是面向全集團各個頻道間、不同媒體形態間、不同新聞生產環節間互通、互享、互融、互合的融合機制。圍繞這一體系建設,我們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運行、考核體系,目前正在加快推進“無限臺州”專業頻道建設,要求廣播各頻率、電視各頻道根據自身定位,在無限臺州APP建立并負責管理運行相應的頻道、板塊,以實現集團內部節目資源、用戶資源、內容資源的互通、互動和共享,傳統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補,共生共長,切實提升集團的傳播力、影響力、競爭力。
(作者一為臺州廣電集團黨委書記、總裁 作者二為臺州廣電集團總編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