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id="rtd55"></big>

          <th id="rtd55"></th>

                  <track id="rtd55"><ins id="rtd55"><delect id="rtd55"></delect></ins></track><track id="rtd55"><output id="rtd55"><i id="rtd55"></i></output></track>
                  <noframes id="rtd55"><delect id="rtd55"><b id="rtd55"></b></delect>

                  當前位置:臺州廣播電影電視集團(總臺) > 科研論著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記錄者

                  文章來源: 發布于:2019-05-15 閱讀:5059次

                  路橋廣電中心 沈益

                  一本筆記本,一本照片集,一盒錄像帶。

                  三件物品,承載了三個有關于記錄的故事。

                   

                  記錄,是為了回望。

                  他叫張士友,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他有一個愛好是寫日記。他的第一篇日記寫于1956年的2月7日,從那時候起,他的日記整整連載了半個多世紀,一直到今天。像這樣的筆記本,張士友一共有70多本。

                  翻開這些筆記本,里面的內容五花八門,既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家庭瑣事,也有國家社會本地發生的一些大事。

                  這些日記的文字,既成為了張士友個人的人生記錄,其實也濃縮著一個時代的變遷。

                  這張照片是2013年采訪張士友時拍攝的,這是他筆記本里一張歷年工資情況的記錄,1979年,也就是改革開放開始的第二年,他當時的月工資是43元,到2013年,他的退休工資是4912.2元。

                  從43元到4912.2元,在個人工資收入百倍增長的背后,映照出的則是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國家富強,最真實的體現就是人民的富裕。

                  老張因為這些筆記本,在路橋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紅人”,每到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很多媒體都會去采訪他,他也很喜歡把自己的事情分享給大家聽。

                  他說,其實沒事的時候,他也經常會把這些日記拿出來翻一翻,看看以前的生活點滴,再想想現在的,每每在這樣的時候,內心都會生出一種欣慰感。

                  張士友的日記本,對他個人來說,是一個尋找自己人生記憶的索引目錄。而對于這個社會來說,也是一個回望歷史的民間記錄樣本。

                  每個人都會回望過去,但有些記憶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慢慢模糊甚至消失。而如果有了像老張這樣的日記記錄,則能夠讓我們每次回望的時候,找到一個時空坐標,再通過這個坐標,在記憶的長河中打撈出那些深埋的過往。

                  或許,記錄的價值就在于,讓我們能夠回望過去,重新找到過去的自己。

                   

                  記錄,是為了傳承。

                  說完張士友的故事,我們再來說說另外一位老張——張崇生的故事。

                  張崇生在2018年出版一本照片集,叫《路橋的橋》,書中共收錄了路橋的320座橋梁的照片。

                  從2007年開始,張崇生就常常開著自己的摩托車,穿梭在路橋的田野、鄉村,沿著路橋的各條河道水系,拍攝路橋的橋梁。

                  說起拍攝橋梁的緣由,張崇生說,路橋就是因橋而得名的,能夠用照片記錄下這些橋梁,他覺得很有意義。

                  其實每座橋梁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這橋什么時候建的,為什么而建,主要作用是什么?仔細的挖掘,都能從中尋找出建橋背后的種種緣由,串聯起來就是一部有趣的路橋橋梁發展史。

                  在搶拍路橋的橋之前,張崇生還拍過路橋的灰雕。因為當年文革破四舊的時候,很多的灰雕都遭到破壞,有的被人用黃泥給糊掉。張崇生常常還未開拍,先得和黃泥“作戰”,把黃泥扒開,再進行拍攝。通過張崇生的拍攝整理,“路橋灰雕”這一民間技藝慢慢被重新挖掘出來,后來更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崇生和我說,他很喜歡拍攝這些有歷史的東西,他覺得如果自己不去記錄,說不定哪天,這些東西就消逝了,后來的人就再也看不到了。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照片,留下一些資料,萬一下一輩人看不到實物了,至少還能通過照片了解一下。

                  在攝影技術沒有發明之前,文字是記錄歷史、傳承文明的主要載體。而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照片作為一種記錄手段,在記錄歷史、傳承文明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因為照片它能夠比文字更直觀地展現社會風貌、人物形象、歷史變遷。

                  用照片記錄下當下,傳承給下一代用來回顧歷史,張崇生說,只要他還能動,就會一直拍下去。

                   

                  記錄,是為了未來。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年,為了做路橋40年成就的報道,我們單位翻出了很多以前的影像資料。路橋是從1994年建區后才有了電視臺,從成立的那天起,所有播出新聞的存檔,就記錄在這樣的磁帶里面。

                  這是我們電視臺使用的最早的一批攝像機的記錄磁帶,現在隨著攝像設備存儲介質的數字化,這些磁帶記錄的方式已經淘汰了,但是這些磁帶里面記錄下來的新聞存檔,卻成為我們現在回顧路橋歷史的珍貴影像資料。

                  我在十多年的電視攝像生涯里,也記錄下無數的影像,現在我把我拍攝的所有的原始視頻資料,都存儲在了我的四個移動硬盤里。同事們做片的時候經常會問我,這個素材你那有沒有,這樣的鏡頭你那有沒有?因為他們都知道我有積累影像素材的習慣。

                  我拍攝下的影像資料,有很多其實也沒有在節目中用到,但我還是一直存在那里。我在想,就算現在用不到,但將來總會有用到的時候。

                   

                  不管是文字、照片還是影像,其實都是記錄的一個載體。

                  在這些記錄產生的當下,記錄者自己可能也沒有想到,這些記錄會有什么樣具體的用途,反而在若干年后,這些不經意記錄的價值才慢慢浮現。

                  張士友在記下自己歷年工資變化的時候,他不會想到自己記下的這個內容,會成為改革開放40年人民生活極大改善的見證。張崇生在拍攝橋梁照片的時候,也沒有想到,這些照片會成為路橋城市基礎設施日新月異的見證。我的前輩們,也不會想到,他們拍攝下的那些新聞,會成為路橋改革開放40年跨越式發展的見證。

                  無論是文字、照片還是影像的記錄,其實都是每一個人對自己身處的這個時代的展示,這些文字、照片、影像很多都是瑣碎的小事情,但正是這些個人的小事,匯聚成了整個時代變遷的大事。

                  記錄的價值,往往不在當下,而在于未來。

                  你的記錄,既屬于你個人,也屬于這個時代。

                   

                  首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尾頁
                  韩国18禁男男黄网址

                    <big id="rtd55"></big>

                          <th id="rtd55"></th>

                                  <track id="rtd55"><ins id="rtd55"><delect id="rtd55"></delect></ins></track><track id="rtd55"><output id="rtd55"><i id="rtd55"></i></output></track>
                                  <noframes id="rtd55"><delect id="rtd55"><b id="rtd55"></b></d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