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融媒體新聞中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胡舜文
今天的會議,叫融媒體新聞中心工作會議,實際上是我們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的創立會議。這個會議,對我們集團來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我們集團在媒體融合工作上,特別是在集團采編隊伍融合轉型上,又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首先,對融媒體新聞中心的正式組建、正式運行,表示熱烈的祝賀。
今天的會議,我不提工作上的具體要求,借此機會講三個問題,權作與大家的一次業務交流。
第一:媒體融合是集團重要的戰略部署
這幾年,我們都處在媒體變革的陣痛之中,傳統媒體地位與影響喪失之快速、新興媒體發展與影響之迅速,令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移動直播、H5應用、無人機采集、機器人寫稿、AI合成主播……前所未有的傳播手段、傳播形態層出不窮、日新月異,人類社會似乎是眨眼之間邁入了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轉型成為我們的必答題,也成為上至黨中央,下至基層媒體單位的共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媒體融合工作,多次就媒體融合工作,作出明確的指示,提出具體的要求。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把“課堂”搬到人民日報社,總書記在學習會上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這是對媒體所處時代特征高度而又準確的概括。“全程”,描述的是媒體的無界化。信息傳播日益突破時空界限,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呈現出全球化、零時差,“五加二”、“白加黑”,同進度、齊直播的鮮明特點。“全息”,描述的是媒體的數字化。信息傳播日益突破物理限制,所有信息都可以數據化,并在一張網上傳播,電腦、平板、手機等不同電子設備同步呈現,日益“一體化”,一部智能化手機,比幾年前的電腦、平板功能還要強大。“全員”,描述的是媒體的互動化。信息傳播日益突破主體的限制,從一對多“我說你聽”、“我寫你看”的單向傳播,變成了多對多“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互動式傳播,人們參與的廣度深度極大拓展。“全效”,描述的是媒體的多功能化。信息傳播日益突破傳統的功能界限,原本是單一傳播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等,今天日益全效能傳播,內容、信息、社交、服務融為一體。
近幾年來,我們集團積極順應媒體生態變化,十分重視媒體融合工作。早在2014年,我們就制定了集團媒體融合工作方案,以“互聯網+”的思維,對媒體融合進行了總體規劃,這幾年不斷推進,持續推進。今天參加會議的同志,都是我們集團近幾年媒體融合工作的參與者、經歷者、見證者,在座的很多同志??梢哉f是我們集團媒體融合的先鋒者、主力者,但對我們集團的媒體融合工作,可能還是缺乏總體了解。在這里,我著重說說我們集團媒體融合的目標,以及無限臺州的建設問題、
關于媒體融合的目標。終極目標就是建設創新型區域主流媒體。具體實施過程,有長短兩個目標。
先說短期目標。我們的短期目標是建設集多種傳播形態優勢于一體的融媒體客戶群,包括各頻道微博、微信矩陣,集團無限臺州。重點是無限臺州。
無限臺州是一個什么樣的產品呢?我們提出,它是融廣播、電視、網絡、手機、微博、微信等多種形態于一體,融廣電網、互聯網、通信網,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的三網三屏于一體的融媒體客戶端。
無限臺州應該具備哪些功能呢?就是“新聞+服務+商業”。 其中,“新聞”是基礎,這是宣傳思想工作的本質決定的,是黨賦予我們新聞媒體的基本職責,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組建融媒體新聞中心,就是要讓我們無限臺州的新聞宣傳工作,做得更好。服務是核心,是我們的立足點。我們提出,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智慧社會建設的大好時機,大力開發區域民生公共服務產品,整合臺州政府政策、法律、法規、民生公共資訊資源,整合臺州教育、醫療、健康、交通、水電、商業、旅游、休閑、娛樂、時尚等民生公共服務資源,整合臺州百姓需求的衣、食、住、行、樂各種民生資訊,把我們的無限臺州建設成為最全面、最權威、最周到、最貼身的民生公共服務發布商、供應商、服務商,當臺州的百姓感覺自己一天也離不開無限臺州之時,就是我們無限臺州的成功之日。商業是我們的價值所在。我們的媒體融合工作必須充分重視媒體自身的商業價值,把自身的經濟效益挖掘出來。所以,我們充分利用無限臺州、臺州在線兩個新媒體平臺,組建了廣電新傳媒公司,借助新媒體的傳播、服務優勢,開掘、拓展、培育我們集團的新產業。
那么無限臺州建設目標又是什么呢?我們提出三個最:臺州最具影響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臺州最具服務力的新型主流媒體、臺州最具商業價值的新型主流媒體。這個目標,我們現在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就是基本完成了移動客戶端的建設,電腦端、電視端,正在建設中,其中電視端,我們完成版本測試,力爭在今年上線。
再說長期目標。長期目標是實現集團各個中心、頻道間,各種媒體形態間的全面、全媒、一體、深度融合,把集團建設成為具有較強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的創新型現代傳媒集團。就是通過媒體融合,構建面向整個集團的完善的全媒體生態循環系統。所以,我們媒體融合工作的另一個著力點,就是集團內部的大循環建設,包括我們的專業云頻道建設、創意短視頻建設、創意音頻工作室建設,以及與之配套的采編考核制度改革,實現廣播電視與無限臺州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榮。也就是說,我們的“融合發展”,“融” 是全集團理念的融合,組織的融合,管理的融合,是全集團媒體隊伍、內容、渠道、平臺、技術、經營、市場等共融互通;“合”就是全集團媒體人才、資本、資源、設施等要素的有效整合;“發展”,就是傳統媒體、新媒體一體發展,實現社會效益優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發展。
上面講這么多,實際上是講一個問題,就是媒體融合的重要性,同時也讓大家對我們集團媒體融合工作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就是要告訴大家,無論你居于何等的認識水平,看得見還是看不見,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在發生令人難以想象的變化,全媒體時代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不可逆轉。對我們來說,是不是勇于自我革命,既是成與敗的博弈,更是生與死的考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第二:融媒體新聞中心建設是集團媒體融合戰略的重要一環
媒體融合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媒體融合是件大事,對傳統廣播電視媒體來說,是一次洗心革面,也可以說是一次革命,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方方面面的重構重組,革新革命。面對我們自身實力以及技術、人才條件,我們如何走出一條適應臺州及臺州廣電集團實際、適合自身實際的路子。我認為,其關鍵在以下三個方面:四個重構、四個再造、四個環節。
四個重構是什么?
一是平臺重構。廣播、電視,一直是我們傳播的主要平臺。但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PC機、手提電腦、手機、蜻蜓廣播、喜馬拉雅廣播,取代了傳統廣播電視,不需要廣播、電視,也可聽廣播、看電視,使我們的傳播形態被迅速顛覆;在形態變化基礎上產生的微博、微信以及眾多視音頻產品,以其即時、便捷、互動、大容量等優勢,又進一步瓦解了我們原有的平臺優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準入優勢,更顛覆了原先傳統意義上的新聞、資訊的生產、制作、傳播方式……如此等等,要求我們加快傳播平臺的再造。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平臺?這就是我們當前正著力建設的融媒體客戶端無限臺州。。
二是內容重構。任何行業的競爭,是服務的競爭。對傳播行業來說,也是一樣。廣播電視是傳播平臺,以前我們傳播的是新聞,服務內容單一,而且所制作的新聞產品,大多是缺少時效的沒有傳播價值。平臺的重構,要求我們增強服務性,要求我們擴大服務內容、服務品質。我認為,以后區域媒體的轉型方向,或者說區域媒體的定位,就是區域服務供應商。所以,我們集團要從原先單一的新聞傳播服務向新聞為主導的公共民生服務轉型。目前,我們正在大力構建政務云。
三是服務重構。內容的重構,要求我們重構服務手段、方式、方法。要強化產品概念,既然是產品,就要講究質量。把新聞當產品,把平臺當產品,確保提供優質產品;產品要講求實用,所以必須強調產品的有用性、實用性——這個終端,讓百姓覺得每天都離不開時,就是成功了;產品要講究用戶體驗、產品要講究售后服務、產品要講究營銷服務等等。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改革新聞宣傳的內容、手段、形式,提高新聞宣傳產品品質,改進新聞宣傳傳播服務手段。同時,要求我們大力開發區域生活服務產品,增強集團的本土服務產品品質供給能力,滿足臺州廣大百姓工作、生活、生產服務需求,把集團建設成為最全面、最權威、最周到、最貼身的政府公共服務與民生公共發布商、供應商、服務商。
四是價值重構。媒體有社會與商業兩大價值。社會價值,是當好喉舌,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這是本質要求;商業價值,是通過新聞產品的梯度銷售來實現的(廣播電視,就是把我們的新聞產品賣給廣告商),所以,現在我們要講究收視收聽率。以后,要淡化聽眾、視眾的概念,要強化用戶的概念。價值是建立在用戶之上,有用戶就有價值。目前,我們無限臺州客戶端正注冊用戶已近100,下載用戶已近90萬?,F在的重點在于繼續提高無限臺州品質的同時,大力提升無限臺州的用戶粘合度、忠誠度、活躍度。
四個再造是什么?
一是流程再造。這個是核心,平臺與內容以及服務的變化,必須首先通過流程再造來實現?,F在的生產流程,是傳統意義上的采制播,內容采集上,以新聞為主,缺少服務資訊;價值取舍上,以宣傳價值為主,缺少服務價值;采制播環節上,以媒體為單位,缺少平臺集成。因此,需要在這些方面,在生產流程上進行改造。我們就是要充分利用融媒體云平臺,亦即“中央廚房”,改變原有新聞采制模式,重新設定新聞采編、制作、發布流程,實現新聞節目資源的共通、共融、共享、共用,把融媒體云平臺打造成新聞資訊采制的“中央廚房”,新聞資訊的生產商、制作商、供應商。在體制、機制上,對新聞采制實行統一安排、統一調度、統一采制和統一發布,建立全媒體記者聯動的節目生產體系和新媒體發稿、供稿、用稿機制,各頻道根據欄目定位自主選擇節目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編排播出,使節目生產中的規劃、采集、制作、編排、傳播等各個環節實現無縫鏈接、實時聯動和互動,實現傳統流程與新媒體流程的深度融合。這一點,以后融媒體新聞中心要擔起重任。
二是隊伍再造。平臺、內容、流程的變化,同時要求隊伍的轉型、再造。因為平臺、內容、流程要靠人去實現。所以,重點要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廣播、電視采編隊伍概念、理念,提高我們全媒體、融媒體采編播出技能,從采、制、播各個環節,打造全媒體、融媒體隊伍。融媒體新聞中心,以后要擔當好全媒體、融媒體先行軍、主力軍的作用。
三是用戶再造。改變原先的受眾概念(視聽眾)。所謂受眾,或者說視、聽眾,本質上就不是一個平等的概念,我播你看,我講你聽,我辦報你閱讀,造成他們與我們的距離感,造成現在他們一個個離我們而去。今后,要用互聯網思維,強化用戶概念,在做好自己產品的同時,加強用戶的培育、體驗、服務。
四是體制再造。媒體融合轉型是一場全新的革命,領導機構、組織機構、運營機構,以及投入、運營、考核、分配等體制機制,都要求從傳統的廣播電視管理與運營模式中解放出來,真正建立面向市場面向用戶面向服務的全新體制機制。
四個環節是什么?
四個重構,四個再造,需要系統規劃,統籌協調,有序推進,最重要的是要抓好四個環節的工作。
第一個環節是全媒體采編隊伍建設。這是媒體融合轉型工作的抓手,是解決生產者的問題。對集團來說,一要打破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各自為政格局,重組新聞生產主體。早在2014年,我們就提出了集團內容生產中心三步走規劃。第一步,組建集團以時政新聞為主的電視新聞中心;第二步,在新聞中心基礎上擴大建制與職能,整合廣播時政新聞、新媒體發展中心,組建融媒體新聞中心;第三步,組建全媒體新聞中心。整合集團旗下廣播、電視、報紙、網站新聞采編力量,形成涵蓋時政新聞、經濟新聞、民生新聞、新聞專題、新聞評論的新聞采制大格局(個性化、專題欄目、節目等特色節目繼續由頻道自主采制)。全媒體中心所有記者向廣播、電視、網站、微信、微博多棲型、全息型記者轉型,實現新聞資源全媒體集成生產,打造集團新聞生產的“中央廚房”、“供稿中心”、“選稿超市”,并通過全媒體中心平臺和終端進行多角度、多落點、多形態的傳播?,F在,我們走到了第二步。這一步,我們走得慢了,原計劃是2015年完成的。第三步,我們要加快步伐。
第二個環節是生產流程再造。要充分運用融媒體云平臺,亦即“中央廚房”,改變原有新聞采制模式,重新設定新聞采編采訪、編輯、制作、發布流程,實現新聞節目資源的共通、共融、共享、共用,把融媒體云平臺真正打造成新聞資訊采制的“中央廚房”,新聞資訊的生產商、制作商、供應商。融媒體新聞中心要充分利用融媒體云平臺對新聞采制實行統一安排、統一調度、統一采制和統一發布,建立全媒體記者聯動的節目生產體系和新媒體發稿、供稿、用稿機制。頻道、頻率也要同時重視運用融媒體云平臺,根據自身及欄目定位自主選擇節目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編排播出,使節目生產中的規劃、采集、制作、編排、傳播等各個環節實現無縫鏈接、實時聯動和互動,實現傳統流程與新媒體流程的深度融合。
第三個環節是考核體系變革。媒體融合一體轉型,不但改變了生產流程,改變了采編職能,還改變了原先頻道為政、服務單一的問題,由此帶來了傳統考核體系的變化。要建立面向所有媒體形態,包括廣播、電視、報紙、網站、終端的考核體系,以考核為導向,倒逼廣大采編人員從傳統采編向全媒體采編轉型。
第四個環節是移動終端建設。這個終端,就是無限臺州,要加快“三網三屏”建設步伐,加強無限臺州的體驗升級改造;要加強無限臺州的內容建設,特別是頭條內容建設、服務內容建設;要加速推進區域媒體融合一體化戰略;要加快集團媒體深度一體融合步伐;要積極推進政務循環圈建設;要積極培育音視頻等特色版塊建設。等等。力爭在一二年內,基本實現新聞傳播、政務發布、公共服務、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等用戶服務功能,構建新聞服務平臺、生活服務平臺、廣告經營平臺,使之成為臺州最優質的社會公共服務平臺。
四個重構、四個再造、四個環節,是基于傳統媒體基礎上的總體的思考。但落實到自身,必須要做到立地飛行,貼地轉型。因此,一方面,我們必須堅持立足自身,挖掘潛力,以我為主,不斷提高創新研發能力;另一方面,必須以開放的心態,借梯上樹,借力前行,加快我們集團媒體融合轉型的步伐。
上面講這么多,其實就是講一個問題,就是講人的重要性。因為媒體融合的所有工作,都是靠人去做的。我們組建融媒體新聞中心,就是要培養集團媒體融合的先行軍、主力軍。
第三:融媒體新聞中心要當好集團媒體融合的主力軍
今天的融媒體新聞中心,是在集團新聞中心、新媒體發展中心、綜合廣播三個團隊基礎上組合而成的。這些年,新聞中心、綜合廣播、新媒體發展中心在集團新聞立臺、媒體融合等工作中,主動擔當,善于作為,能打硬仗,為集團新聞宣傳、創新創優、外宣協作、媒體融合等作出了十分顯著的成績。融媒體新聞中心的組建,意味著大家又有了新職責、新使命、新擔當,這個新職責、新使命、新擔當是什么?就是希望你們成為集團媒體融合的先行者(急先鋒)、主力軍。希望大家繼續發揚好作風、好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取新業績,實現新作為。
那么,如何做好媒體融合的先行者(急先鋒)、主力軍?最重要的是要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宣傳文化隊伍提出的“四力”即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有了“四力”,我們就有了媒體融合的新本領、真本事。
增強“四力”基礎在練好“腳力”。“腳下有泥土,筆下見真情”是新聞工作的真實寫照。“腳力”是新聞報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記者工作的根基所在。“腳力”是“四力”之首,練好“腳力”,才能行得遠、走得快、走得好。有一句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這層意思。這就要求我們確立群眾觀點,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要走出廣電大樓,深入到山區海島、走到人民群眾中去、走到火熱的生活一線去,采制出有靈魂的故事,用冒熱氣、沾泥土、帶露珠的作品,記錄社會、反映民生。
增強“四力”關鍵在練就“眼力”。記者既是新聞的報道者,也是時代的觀察者、社會的瞭望者。在好故事、好作品的背后,是一雙雙具有發現力、辨別力、判斷力、預見力的“記者之眼”。憑借“好眼力”,既發現事實、領會要義,又辨別真實和虛假,分清主流和支流,做到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好眼力”就是要“看得見”“看得準”“看得深”。所謂“看得見”,是指善于觀察、善于發現。所謂“看得準”,是指要從時代高度找準方向、做好報道,積極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對準時代焦點,報道社會熱點,回應民眾關注點。所謂“看得深”,是指要以小見大,看到新聞背后所包含的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用深遠、通透的新聞眼光,由點及面、由表及里,通過生動鮮活的新聞報道,記錄國家發展、反映社會進步。
增強“四力”根本在提升“腦力”。“腦力”是新聞工作的總指揮,新聞工作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腦力勞動,記者的采訪和發現,都要通過腦力的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就要求我們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踐行習近平新聞宣傳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擁有一雙慧眼去發現新聞,發現新聞角度,提煉新聞價值。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不僅重速度、求廣度,更要體現記者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全面、深入的新聞報道才能更好地反映社會生活、回應百姓關切,這就更需要我們提升自己的腦力。
增強“四力”緊要在優化“筆力”。“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新聞工作者的使命與追求。在信息傳播高速發展的今天,記者手中的筆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筆桿子”,而是代表了“口頭、筆頭、鏡頭”以及各類新媒體傳輸終端。筆力是基本功,也是真本領、真功夫。優秀的新聞作品之所以能夠感染人心,既有賴于選題和內容,也離不開制作、編輯等新聞表達功底。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充電補養,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加強表達創新。當下,媒體在融合,記者在轉型,這個轉型,就是要求我們學習、掌握媒體融合的技術、技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掌握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媒體融合“真本事”。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此時此刻,我想起三年前新聞中心成立二周年時我寫的一首小詩:戰軍草創一任重,二載披靡虎旅風。前路蒼茫號角遠,還學雁字傲云空。在融媒體新聞中心正式運行之際,我重溫這首詩,覺得還是非常貼切的,它既有對我們前面工作的肯定,更有對未來工作的期望,借此,與大家共勉。